國內外智能遮陽技術的發展
發布時間 | 2017-03-06
國內外智能遮陽技術的發展
自1984年美國建成第一座智能建筑以來的十幾年中,在世界范圍內,智能建筑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和技術,迅速在各地展開。尤其是亞洲的日本、新加坡、臺灣等國家和地區,為了適應智能建筑的發展,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,相繼建成了一批具有智能化的建筑。我國在20世紀(以下同)80年代末著手編制建設部的《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》JGJ/T16-92時,也開始涉及到智能建筑的理念,并提到了樓宇自動化和辦公自動化,直到90年代初智能建筑這一概念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,尤其是在1993-1995年期間,全國上下許多大中城市的房地產商都將自己開發興建的建筑標以"智能建筑","全智慧型建筑""3A型智能建筑","5A型智能建筑"等等,一時間智能建筑成了房地產商開發銷售的熱點。
96年初,建設部在上海佘山召開了第一次"智能建筑研討會",至今已過去五年多的時間,在此期間通過對國際上智能建筑的了解,通過考察、工程設計配合、國際間學術交流,逐漸對智能建筑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,對國際國內智能建筑技術的發展和趨勢,從表面的現象到其內涵,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對智能建筑的設計,也做到了更切合實際的需求。
1 智能建筑目前的發展現狀
智能建筑的目標,是為人們提供安全、舒適的環境,提供快捷的服務,建立先進與科學的綜合管理機制,達到環保和節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。所設計的智能化系統,從最初的各子系統獨立,發展到系統集成,從建筑管理系統(BMS)發展到智能建筑管理系統(IBMS),而且是根據工程中實用和適用的原則,客觀地進行智能化系統的設計。也從側面體現了人們對智能建筑內涵的認識、提高的過程。從技術角度來看,隨著計算機技術、網絡技術、控制技術、通信技術等各種技術的發展,為智能建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另一方面社會上廣大的開發商、工程業主等,也從開始的將智能化作為銷售熱點或是貪大求全,盲目追求智能化,到現在的務實態度,充分體現了智能建筑正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。尤其是對系統集成,在前幾年,一時成為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統爭論的熱點,至于說什么叫集成,為什么要集成,如何來集成,從設計到學術研究,都有許多觀點,許多工程,在其集成層面上也不盡相同,1999年在赴美考察中,為集成問題也向一些著名的公司的技術人員就集成問題進行了交流,對于系統集成,其主要內容是以樓宇自動化(BA)系統為主的自動化系統的集成,使之達到環保和節能的目的,達到便于管理、方便快捷的結果。至于BA系統與智能建筑中的其它系統的聯系,可以通過Internet網進行聯系,達到信息資源的共享。對于以BA系統為主的系統集成,在我國的《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》JGJ/T16-92中第26章已有涉及,只是隨著技術的發展,智能建筑中BA系統中的子系統比原來的要多些,但其基本思想仍然適用。為了便于系統的集成,達到各子系統之間能夠很好地互聯,并且在各子系統中設備的互換、更新和升級的方便,對各子系統設備提出了開放性要求,從而能滿足設備在集成過程中不至于出現因通信協議不同,而無法集成,也能避免因系統的升級、維護中出現必須購買原廠家的產品,而被索價過高?br> 在樓宇自控中,目前占據國內主要市場的還是以國外一些公司產品為主,如Joneson、Honeywell、Andover、Landis & Staefa Echelon等國外的公司。
2 智能遮陽發展趨勢
關于為智能建筑的通信網絡和辦公自動化系統設立的支撐平臺--綜合布線,自1992年此技術引入中國市場以來,給國內的智能建筑市場帶來一種新的概念。這種新技術的出現,立即在建筑行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。它為語音通信和數據通信提供了模塊化式的結構,對于語音、數據的傳輸有著極好的開放性,被智能大樓紛紛采用。綜合布線技術發展到今天,已成為智能建筑中一項重要的系統,也是設計智能建筑的一個先決條件。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,網絡傳輸的帶寬和速率已得到快速的發展,從當初的10M發展到100M,到1999年底達到1000M,到目前,已出現了更高速度的以太網。為了適應網絡傳輸帶寬和速率的發展,綜合布線的產品也在不斷地更新,一批批性能更優異的新產品相繼問世,從最初的3類線發展到5類線,在國際標準化協會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還沒有制定出5類以上的綜合布線系統的國際標準時,許多廠商又相繼推出了超5類、6類布線系統產品,以滿足千兆網的需求,甚至有的廠商要推出7類甚至性能更優異的產品,出現了產品超前于標準。
智能建筑主要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以公共建筑為主的智能大廈,如寫字樓、綜合樓、賓館、飯店、醫院、機場航站樓、體育場館等。另一類則是以住宅為主的智能化住宅小區。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,住宅建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,每年全國智能化住宅小區的開發面積均在數億平方米,已成為建筑行業中甚至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